形式大于内容和内容大于形式

查看数: 3959 | 评论数: 13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3-12-29 13:15

正文摘要:

本帖最后由 许成红 于 2013-12-29 20:17 编辑 形式大于内容和内容大于形式——舒城影友获奖作品简析老孙常谈    先泼一瓢冷水。不是本身我们的作品好的不得了,换句话说,是矮子头上选将军。就我们已经 ...

回复

李青 发表于 2013-12-30 20:13:33
酒多了。胆大了,无知知者更无畏了。我冒两句体会。
唯美,唯实,或兼而有之,都是各位大师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和成绩。不吝畅谈,以使我们在摄影路上玩的更欢。
至于形式和内容孰轻孰重,学术界的争论有史已久,摄影界恐怕也是如此。两位大师关于的艺术创作的理念,所碰撞的火花给我们从中窥出许多摄影方面的知识很有启迪。摄友们免费上课了。
吴玉华 发表于 2013-12-30 12:46:24
   本期影评探讨水平已实现质的飞跃,对于网站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摄影村落的一员,我感到温暖和幸福:
    1、各位老师抛弃面子、自尊心、功利等世俗的复杂因素,进入摄影艺术简单、快乐的世界。以一颗朝圣的心,对摄影艺术之神,敞开心扉,探索艺术创作真谛。在艺术殿堂里,为实现提高创作水平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2、各位老师高水平的探讨切磋和真诚的态度,丰富了大家对作品创作的艺术见解,是一堂生动精彩的网上摄影艺术沙龙讲座。
    3、大家亲如兄弟姐妹的亲情与各抒己见、积极参与的艺术执着,令人感动,让我们尽享我摄影、我快乐的美妙!
许成红 发表于 2013-12-30 00:50:59
    很喜欢这样的交流氛围。我也谈谈我的二点看法,不妥处请见谅!
    1.再次欣赏了张向阳老师的摄影作品《留守希望》及文字说明,由此得出结论:这幅作品画面表现的应该是祖孙二代四人围坐在饭桌前吃饭,而非“老少爷孙三代四人围坐在饭桌前吃饭。”
    从张老师后面回帖跟的几张照片看来,参赛的那张是最好的。个人认为即便画面上四人位置是调整后拍摄的,也算是在不违背真实性前提下的合情合理的调整,由此达到的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岂不更佳?!
    2.陈力老师的摄影作品《信义无价》:孙老师设想的那个从双手细节上表现的画面对比鲜明,非常完美,但这个画面如果在当时现场环境下很难实现。现在到银行存款是客户把钱先放进柜面上的槽里,银行柜员再从槽里把钱取出点数,且客户与柜员间相隔厚厚的一层防弹玻璃。

陈力 发表于 2013-12-30 00:02:03
本帖最后由 陈力 于 2013-12-30 00:06 编辑

非常感谢陶社和孙总的评论。在二位大师的见解碰撞中,更能让影友从中受益。我这些天也在想,当初拍摄信义兄妹时,我是怀着一颗崇敬之心的,遗憾的是,在现场没能抓到典型瞬间。甚至现在再有这个现场,我依然不知道该去怎么表现。这次的还款是安徽卫视策划的,一切得以他们的意思为中心,就是把10万块钱还给信用社这个事,我开始在柜台外拍了几张,不是很理想,又出了信用社大门绕到后院进到信用社里间拍下了参展这张。当时我也在脑子里想,兄妹二人和年逾8旬的老母亲,为了还清120万元巨款,历尽了艰辛磨难,当还上最后一笔欠款时,一定会出现悲喜交加的场面,人物的表情应该非常丰富。但出乎意外的是,他们异常的平静,就像是正常去银行存款。整个过程就没有出现我想象的那种感人场景。但老孙哥哥给我支招从两双手的细节上去表现,在当时是不可能的,如果硬是摆布也违反信用社相关规定。
张向阳先生的那张“坚守的希望”,在形式上我个人认为,在不违反真实性的前提下,如果是一人一方,甚至可以调整一下,家里人一起吃饭毕竟不是掼蛋打牌,让形式更美一点也是摄影者和读者所追求的,让形式和内容完美统一岂不更美。
陶社和孙总都是我最崇敬的兄长,他们也拿我当亲兄弟,我瞎说几句二位老哥也不会计较。
陶明 发表于 2013-12-29 22:49:00
本帖最后由 陶明 于 2013-12-29 23:22 编辑

     认真欣赏了孙进先生的“老孙常谈”,非常感谢孙总在百忙中不忘关注网站的栏目,也特别感谢老孙对获奖作品的点评。但有几点值得商榷,不妥之处,请孙大侠见谅。
    一、这次“摄影作品展”是基层得不能再基层的摄影展,展出的作品除祝贺作品外,基本上都是近年来来自最基层的影友们的作品,从来没有人认为水平“高的不得了”,所以,不存在孙大侠所谓的“不是本身我们的作品好的不得了”的现象。
    二、摄影本身就是形式艺术,如果没有形式就没有摄影作品的存在。张向阳的《坚守的希望》是形式与内容结合较好的一幅作品。变革社会的新形势下,中国产生了一个特别的群体——留守儿童。作品所反映的是作者身边社会生活的一个小细节,两个老人带着两个孙子在留守。但老人的留守是有希望的,孙子的明天就是他们的希望。不管作者摆与不摆,都不能因为镜头前是空位置而全盘否定这幅作品及时记录了社会事件的社会价值。留守的内容通过隔代吃饭的饭桌而展现,从作者留言的情况看,作者拍摄这幅作品时,也是触景临时而动,并不是刻意摆布而为。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我们还是要多多鼓励那些及时记录身边精彩的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们!
     三、另一幅《守望》是展览入选照片,不是获奖作品。虽然它也是一幅很不错的作品,但与张向阳的《坚守希望》相比,无论思想含义,还是构图、用光、影调,都有差距。
     四、《信义无价》拍的不是特别的好(如果特别的好,就不是最基层影展的奖了,应该是“中国新闻奖”了)。但作者身边出现这样的好典型,能用摄影的形式表现出来,还是值得肯定的,当然,作者的那幅《春雨》艺术性更高。但孙大侠建议的那种拍摄手法,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储蓄所的柜台是有厚厚的玻璃阻隔的。更何况营业员姑娘也不一定就是细嫩的手呢。
     以上仅是我的一家之言,希望能抛砖引玉。更期盼各位影友各抒已见,积极参加讨论!评论的是作品而非作者,不要顾及面子,只有相互探讨,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达到提高我们摄影艺术水平的目的!
     


张向阳 发表于 2013-12-29 20:33:05
         谢谢孙老师精辟的点评,讲的很有道理。同时我也迷惑:记忆中并没有摆呀,怎么回事呢?仔细回想当时的情况大概如下:那天中午我们镇村一行人在老赵家堂屋吃饭,当我到厨房去盛饭时,看到漂亮的光影对他们说:这光真漂亮,我今天刚好带了相机,把你们吃饭的场面照张相吧,他们听后很高兴(我去年联系莲墩村,知道我爱好摄影)。我把饭送到堂屋,拿起相机就到厨房,我告诉他们:平时怎样就怎样,你们吃你们的,我拍我的。怎么下方没有人呢?我想有2方面的可能:一是听我讲给他们拍照,看我拿相机来到厨房时,就把位置挪上去了。二是原来就有这样的可能,因为老赵家离村部不远,村里来人一般安排在他家,厨房在堂屋的斜对面十米左右,厨房不大,背没有朝门坐,可能出于礼貌,可能为了堂屋有什么招呼可随时能看到吧。
          孙老师说的很有道理,正常生活中应该一人一方,我怎么始终没想到呢?为了便于拍照可在老人盛饭的间隙,这多么绝呀!
           我前面反对摆布,后面又强调摆布,是不是互相矛盾?其实不是,我认为合理合情的场景调整和等待时机是可以的,自然而不失真即可,所谓“点到为止”就是这个意思。您说得太好了!我受益匪浅,多谢孙老师的精彩点评和宝贵意见!谢谢您的关注和提醒!今后拍人文片多想想生活本来的样子(附几张没有处理没有裁剪的原片)

DSC_1380.JPG (100.7 KB, 下载次数: 47)

DSC_1380.JPG

DSC_1381.JPG (114.25 KB, 下载次数: 49)

DSC_1381.JPG

DSC_1390.JPG (106.68 KB, 下载次数: 53)

DSC_1390.JPG

DSC_1392.JPG (98.78 KB, 下载次数: 49)

DSC_1392.JPG
孙进 发表于 2013-12-29 16:41:14
余和平 发表于 2013-12-29 16:28
四个字:受益匪浅

本来想说一下余馆长的标杆,现场感非常强,以后再谈吧
孙进 发表于 2013-12-29 16:38:14
许成红 发表于 2013-12-29 16:30
精彩点评,佩服佩服!
孙老师,原文字看着有点小,未经您允许,擅自编排了一下,不到处请见谅!

谢谢啊,我这里本来编好的,发上去就变了,我不知道问题在那里?明天我问问我们这里技术部的人
许成红 发表于 2013-12-29 16:30:09
精彩点评,佩服佩服!
孙老师,原文字看着有点小,未经您允许,擅自编排了一下,不到处请见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